麦克劳斯比

从金戈铁马到开疆拓土

1953年10月1日,父亲完成抗美援朝任务从朝鲜入境丹东(原名安东),经过两天的短暂休整后9兵团3个军约15万人步行向国内驻地出发,沿途没有朝鲜战场的那种紧张和危险,也没有严寒和丛山峻岭,从丹东行军回华东军区苏州驻地一路相对轻松许多。父亲所在部队在苏州休整2周后,同年11月转至南京岔路口学习苏联战术以及各种演习。1954年3月,被抽调至浙江凤化(上田版)负责带新兵任班长、3个月后升任沈阳军区军马调教团排长(想是因为父亲小时有放马的经历,对马的习性比较熟悉),部队驻地位于吉林省通辽县郑家屯。在郑家屯期间父亲跟母亲结婚了,按照规定排长家属可以随军,三年后根据军委指示,军马全部交付各军区服役,父亲与其他战友一起奔赴全国各军区送马,运马仍然使用那种闷罐车,三个班每个人负责一匹马一节车厢。1957年7月开始裁军,副排长以下的人员就地安置,而父亲和更高军衔的军官全部回到各军区待命,父亲回到了华东军区安徽省屯溪市驻地和滁县正文干校,同年11月军官随军家属被要求回老家,母亲对安徽的印象就是那里的橘子非常甜!

1958年4月,父亲正式复员转业,去向可以选择留在合肥或是北大荒,父亲地图上发现北大荒离老家比较近,不到1千里,于是就回到了东北。年仅26岁的父亲开始了退伍后的职业生涯。

1958年 1月24日《关于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要求全军转业官兵去开发北大荒,王震将军率师10万转复军人包括5.3万抗美援朝官兵来到北大荒,父亲就是其中一员。

据统计1958年3月至5月,各兵种转业军人约8.15万名,连同随行家属等约10万人奔赴北大荒。这批官兵中有排以上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00人。

  北大荒地处高纬度地带,气候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常年天寒地冻,极端温度可达到零下48℃,常有人被冻伤,夏季的北大荒野兽成群,毒蛇、野狼、黑熊遍布沼泽树林。

   在北大荒虽然官兵均转业复员,但仍按照部队编制,父亲也快速从带兵打仗变成带领大家割草、砍柴、挖沟、种菜,后转型干木匠活,作为副指导员带领大家割草盖房子(马架子--一种简易的房子),最初的完达山食品厂就是父亲带领下建的。1959年5月,父亲任木工连排长,先后在王震将军领导的国营850农场和国营852农场开水稻田、挖地沟,修桥、修路、铲地、割麦子、酿酒。小时发现父亲虽然不是农民,但什么都会,觉得挺奇怪,其实早年这些活他都干过。

   转业复员之初,母亲也随父亲一起来到到北大荒,条件艰苦但终究能到一起,当时住的房子是柳条编的房子,文革时很巧与当时被下放的著名作家丁玲和侯宝林等一些文化名人做邻居,与军人出身周围的人不同,生活虽苦,这批文化人士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表演,父亲母亲也有机会看热闹。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1961年还苏联贷款,很多人挨饿,家里分配口粮是每人每天一麻袋榛子叶(一种灌木树叶),没有粮食吃,大姐4岁、大哥1岁,大姐、大哥都饿得直哭,一次有人运猪食,路不平的地方车颠,掉下来一些糙米,父亲连忙跑过去拾起来,用手绢小心翼翼地包裹着带回家,给大姐和大哥煮了粥吃,父亲、母亲舍不得吃。

   经过大批复转官兵的努力,原本风雪肆虐,野兽成群,寒冷、偏僻、凶险的蛮荒之地,兴建诸多农场、医院、大学、工厂 , 同时还修了水库、铺了铁路。

1963年4月13日,父亲接到新的任务,离开了战斗了5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北大荒到国家更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十万和父亲一样的复转官兵把他们的青春献给了这片热土,如今已变成北大仓的北大荒,仍然依稀可见他们曾经奋斗的身影,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早已融入了这片祖国边陲大地。

评论(8)

热度(12)